如何讓抗拒刷牙的孩子,主動刷牙?
威逼利誘?還是追著滿屋跑、苦口婆心講道理? 孫儷給我們上了一課。
等等和小花兩個孩子都不愛刷牙,每次被媽媽要求刷牙時,都敷衍了事,刷得很不認真。
孫儷常常對孩子說:「不認真刷牙,牙齒會變黃」,或「恐嚇」孩子,不認真刷牙會蛀牙,但孩子們仍沒有刷牙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。
這場景,是不是很熟悉? 無論媽媽們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,告訴孩子不認真刷牙的危害,孩子們仍然我行我素。
為了讓兩個孩子意識到認真刷牙的必要,孫儷給他們播放了一個名叫《高糖陷阱》的紀錄片。
片子里,有個小男孩,才6歲,就因為吃太多糖,又不認真刷牙,導致好幾顆牙齒被蛀空。
為了小朋友的健康,醫生不得不拔掉壞掉的牙齒。 結果,一拔拔了6顆!
雖然有麻醉劑,但那觸目驚心的畫面,大人隔著屏幕都感到很疼,更何況孩子呢?
果然,看完這個視頻後,孫儷家的兩個孩子睡前刷牙動作一個比一個規範,也不用媽媽講道理、催促,十分自覺。
很多父母,都喜歡和孩子講道理,想要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情,卻收效甚微。
事實上,有時候,父母不講道理,教育反而更有效。 為什麼呢? 因為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,決定著他的成長,而不是家長講的那些道理。
就像是孫儷,通過紀錄片,讓孩子直接感知「不認真刷牙」這件事會產生的嚴重後果,比以往給孩子說一百句道理,效果好多了。
我見過不少喜歡和孩子講道理的父母。 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,想要讓孩子多了解這個世界運轉的規律,想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孩子,讓孩子少走彎路,變得優秀、傑出。
但他們沒有意識到,這個辦法,有一個關鍵錯誤: 孩子和父母的認知水平,從來都不在一個層級上。
這也導致了,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成年人眼中差別巨大。
很多父母覺得稀鬆平常的東西,對孩子來說都可能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。
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。 媽媽帶著年幼的女兒去逛街,回來後,女兒畫了幅畫,標題是《陪麻麻逛街》。
媽媽拿過女兒的畫,頓時懵了,畫上沒有車水馬龍,沒有高樓大廈,只有一根又一根奇怪的柱子。
半晌,媽媽才反應過來,女兒畫的,是一條條人腿。
原來,女兒年幼,個頭很矮,被媽媽牽著手走在街上,看到的只是無數條成年人的大腿,擺來動去地遮住了視線。 講道理也是如此。
父母覺得正確的東西,孩子不一定理解。
之所以有那麼父母喜歡和孩子講道理,就是因為,父母總誤認為,道理說出口後,孩子能聽懂。
而現實卻是,父母和孩子的認知水平不一樣,未成年的孩子左右腦發育也還不成熟,因此孩子根本不能理解父母的「大道理」,而教育有效,也無從談起。
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這樣一句話:「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。」
而「道理」卻是父母用成年人的經歷,給孩子提出的告誡。
朋友的女兒,一直在練鋼琴。
沒幾天,小孩子興趣轉移,感到辛苦就不想練了。
朋友不僅逼迫孩子繼續練習,還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: 「你現在不吃學習的苦,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!」
「媽媽逼你練琴,都是為你好……」
「沒有什麼事是容易的,不堅持哪能出成果?」
平心而論,媽媽說的道理對嗎? 是對的。 但實際效果呢? 很不好。
因為被逼著練習、被媽媽的嘮叨轟炸,女孩兒某天忍不住了,終於爆發了: 「我再也不學了!!」
實際上,女孩兒還是喜歡彈鋼琴的,只不過被媽媽逼煩了,產生了逆反心理。
其實,朋友完全有更好的解決辦法。 比如,先問問孩子的感受,為什麼不想練了?耐心聽一下孩子真實的想法,再根據問題,提出針對性的建議。
但她選擇了一條最簡單卻也最粗暴的路。
利用自己大人的身份,把道理講給孩子聽,再迫使孩子接受這些道理,按照大人的指示行動。
表面上看,問題完美解決。
但實際上,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,不管父母的大道理講得多好,他們一句都聽不進去。
甚至還會因為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、威脅,產生逆反心理。
孩子想要的,不是訓斥、指導、命令,而是父母的共情、理解和支持。
在教育上,一直推崇「講道理」,其實是在圖省事、走捷徑。
然而,這並不意味著,父母不可以和孩子講道理。
要讓孩子「明白道理」,不僅要告訴孩子道理,更重要的是,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,去體會、認識道理。
知乎上,看到過一個令人捧腹不已的視頻。
因為女兒穿著超短熱褲出門,父親很不滿意。 於是他穿著「同款」超短褲,十分滑稽地來到女兒面前,說:「我們得談談。」
他建議女兒把露出屁股的超短熱褲扔掉,爆笑的女兒捂著臉表示拒絕。 再讓扔掉,仍然被拒絕。
他讓女兒拿出超短褲穿上,並讓身後錄像的母親比一下,兩人誰的短褲更短。
在一片搞笑的氛圍中,父親一本正經地表示,如果女兒繼續穿這麼短的熱褲出門,他將穿著身上的「同款」短褲去學校接她。
最後的結果,大家應該也猜到了。
在一片歡笑聲中,女兒意識到自己短褲的尷尬與不得體,放棄了做這樣裝扮。
而父親呢? 他和母親一起,並沒有用大道理捆綁女兒,告訴她「女生著裝不要如此暴露」,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引導女兒,讓她意識到自己做法欠妥。
講道理並非全不可取,而是必須在情感互通的基礎,「道理」才能起到作用。
所謂「通情達理」,先「通情」才能「達理」。
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,則是最好的「通情」工具,也是孩子抵達「達理」的捷徑。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: 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,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。
聰明的父母,都懂得:少講道理,多讓孩子自我感受、自己成長。
孫儷教孩子刷牙獲高贊:最有效的教育,是父母「不講理」
如何讓抗拒刷牙的孩子,主動刷牙?
威逼利誘?還是追著滿屋跑、苦口婆心講道理? 孫儷給我們上了一課。
等等和小花兩個孩子都不愛刷牙,每次被媽媽要求刷牙時,都敷衍了事,刷得很不認真。
孫儷常常對孩子說:「不認真刷牙,牙齒會變黃」,或「恐嚇」孩子,不認真刷牙會蛀牙,但孩子們仍沒有刷牙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。
這場景,是不是很熟悉? 無論媽媽們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,告訴孩子不認真刷牙的危害,孩子們仍然我行我素。
為了讓兩個孩子意識到認真刷牙的必要,孫儷給他們播放了一個名叫《高糖陷阱》的紀錄片。
片子里,有個小男孩,才6歲,就因為吃太多糖,又不認真刷牙,導致好幾顆牙齒被蛀空。
為了小朋友的健康,醫生不得不拔掉壞掉的牙齒。 結果,一拔拔了6顆!
雖然有麻醉劑,但那觸目驚心的畫面,大人隔著屏幕都感到很疼,更何況孩子呢?
果然,看完這個視頻後,孫儷家的兩個孩子睡前刷牙動作一個比一個規範,也不用媽媽講道理、催促,十分自覺。
很多父母,都喜歡和孩子講道理,想要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情,卻收效甚微。
事實上,有時候,父母不講道理,教育反而更有效。 為什麼呢? 因為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,決定著他的成長,而不是家長講的那些道理。
就像是孫儷,通過紀錄片,讓孩子直接感知「不認真刷牙」這件事會產生的嚴重後果,比以往給孩子說一百句道理,效果好多了。
我見過不少喜歡和孩子講道理的父母。 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,想要讓孩子多了解這個世界運轉的規律,想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孩子,讓孩子少走彎路,變得優秀、傑出。
但他們沒有意識到,這個辦法,有一個關鍵錯誤: 孩子和父母的認知水平,從來都不在一個層級上。
這也導致了,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成年人眼中差別巨大。
很多父母覺得稀鬆平常的東西,對孩子來說都可能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。
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。 媽媽帶著年幼的女兒去逛街,回來後,女兒畫了幅畫,標題是《陪麻麻逛街》。
媽媽拿過女兒的畫,頓時懵了,畫上沒有車水馬龍,沒有高樓大廈,只有一根又一根奇怪的柱子。
半晌,媽媽才反應過來,女兒畫的,是一條條人腿。
原來,女兒年幼,個頭很矮,被媽媽牽著手走在街上,看到的只是無數條成年人的大腿,擺來動去地遮住了視線。 講道理也是如此。
父母覺得正確的東西,孩子不一定理解。
之所以有那麼父母喜歡和孩子講道理,就是因為,父母總誤認為,道理說出口後,孩子能聽懂。
而現實卻是,父母和孩子的認知水平不一樣,未成年的孩子左右腦發育也還不成熟,因此孩子根本不能理解父母的「大道理」,而教育有效,也無從談起。
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這樣一句話:「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。」
而「道理」卻是父母用成年人的經歷,給孩子提出的告誡。
朋友的女兒,一直在練鋼琴。
沒幾天,小孩子興趣轉移,感到辛苦就不想練了。
朋友不僅逼迫孩子繼續練習,還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: 「你現在不吃學習的苦,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!」
「媽媽逼你練琴,都是為你好……」
「沒有什麼事是容易的,不堅持哪能出成果?」
平心而論,媽媽說的道理對嗎? 是對的。 但實際效果呢? 很不好。
因為被逼著練習、被媽媽的嘮叨轟炸,女孩兒某天忍不住了,終於爆發了: 「我再也不學了!!」
實際上,女孩兒還是喜歡彈鋼琴的,只不過被媽媽逼煩了,產生了逆反心理。
其實,朋友完全有更好的解決辦法。 比如,先問問孩子的感受,為什麼不想練了?耐心聽一下孩子真實的想法,再根據問題,提出針對性的建議。
但她選擇了一條最簡單卻也最粗暴的路。
利用自己大人的身份,把道理講給孩子聽,再迫使孩子接受這些道理,按照大人的指示行動。
表面上看,問題完美解決。
但實際上,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,不管父母的大道理講得多好,他們一句都聽不進去。
甚至還會因為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、威脅,產生逆反心理。
孩子想要的,不是訓斥、指導、命令,而是父母的共情、理解和支持。
在教育上,一直推崇「講道理」,其實是在圖省事、走捷徑。
然而,這並不意味著,父母不可以和孩子講道理。
要讓孩子「明白道理」,不僅要告訴孩子道理,更重要的是,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,去體會、認識道理。
知乎上,看到過一個令人捧腹不已的視頻。
因為女兒穿著超短熱褲出門,父親很不滿意。 於是他穿著「同款」超短褲,十分滑稽地來到女兒面前,說:「我們得談談。」
他建議女兒把露出屁股的超短熱褲扔掉,爆笑的女兒捂著臉表示拒絕。 再讓扔掉,仍然被拒絕。
他讓女兒拿出超短褲穿上,並讓身後錄像的母親比一下,兩人誰的短褲更短。
在一片搞笑的氛圍中,父親一本正經地表示,如果女兒繼續穿這麼短的熱褲出門,他將穿著身上的「同款」短褲去學校接她。
最後的結果,大家應該也猜到了。
在一片歡笑聲中,女兒意識到自己短褲的尷尬與不得體,放棄了做這樣裝扮。
而父親呢? 他和母親一起,並沒有用大道理捆綁女兒,告訴她「女生著裝不要如此暴露」,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引導女兒,讓她意識到自己做法欠妥。
講道理並非全不可取,而是必須在情感互通的基礎,「道理」才能起到作用。
所謂「通情達理」,先「通情」才能「達理」。
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,則是最好的「通情」工具,也是孩子抵達「達理」的捷徑。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: 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,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。
聰明的父母,都懂得:少講道理,多讓孩子自我感受、自己成長。